台積史上最大膽承諾:減掉一座台北市年碳排量 劉德音要怎麼做?

一份承諾,要把相當於台北市一年碳排直接歸零。2021「天下永續公民獎」,台積蟬聯大型企業組第1名,劉德音首度受訪,暢談他的2050藍圖。台積要怎麼做?如何率台灣企業實現高難度的「淨零排放」? 

台積電-淨零-減碳-RE 100-供應鏈-ESG-天下永續100強台積承諾2050年要達到全球營運據點淨零碳排。重大宣示背後也代表著一場氣候轉型,正直面所有企業而來。圖片來源:台積電提供
 

2021年9月16日,一個台灣企業永續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。這天,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承諾,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(Net Zero Emission)。

這是繼去年加入RE100國際倡議,宣示2050年前全球營運達成100%使用再生能源目標後,台積面對氣候變遷又一重大承諾。而且這次的承諾難度更高,30年內,台積要將目前一年近1000萬公噸的碳排放,直接歸零。

「其實這不用太驚奇,」提起這個外界看來的「不可能任務」,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維持一貫溫文口吻。


【小檔案】台灣積體電路製造

  • 2021天下永續公民獎排名/大型企業組No.1
  • 董事長/劉德音
  • CSR最高負責人/劉德音
  • 2020年營收/1兆3392.55億台幣
  • ESG心法/組織變革先行,為ESG與淨零承諾打底;減排及再生能源並行;與供應鏈攜手邁向零碳。

他說,淨零排放是整個台灣要走的方向,台積只是扮演好自身角色,站出來帶動產業、政府一起朝這目標邁進。「我們先做,台灣要跟就比較容易。」

其實這一點都不容易。相比石化、鋼鐵產業的直接排放,台積電工廠沒幾根煙囪,但因為晶圓製程的高用電量特質,換算成間接排放後,去年已僅次台電、台塑、中鋼,成為全台第四排碳大戶。

而且隨著台積持續往更高用電的高階製程擴展,未來碳排放態勢只會有增無減。觀察台積過去10年環境數據,用電量翻了2倍。儘管近年致力減排,碳排放量10年增幅也逾1倍。

若以年碳排平均成長率10.76%估算,台積明年排放量將達約1100萬公噸。這數字是什麼概念?相當於台北市一年的排放量。台北市前年碳排放量1159萬公噸。

這是一場決定台積未來30年的宣言。《天下》獨家專訪劉德音,一窺「護國神山」的淨零心法。

心法1:中樞神經,劉德音親下指令

要談台積的淨零,不能不從它擘劃已久的ESG組織架構談起。

早在2011年,台積創辦人張忠謀就親手為公司畫出一張ESG(當時稱CSR,企業社會責任)的矩陣圖,並成立「台積電ESG委員會」,由現任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擔任主席,直接向董事長報告。

後來,台積也訂出ESG的五大方向:綠色製造、包容職場、責任供應鏈、人才培育、關懷弱勢。

2019年,在委員會之上,台積新成立「ESG指導委員會」。這個簡稱ESG指委會的組織,由董事長劉德音親任主席,是台積最高層級的ESG決策中心,負責擬定公司的ESG願景與策略,每季開一次會,執行秘書就是何麗梅。

ESG委員會則決定ESG五大方向下的議題鑑別,擬定因應行動方案,以及跨部門的督導、溝通、資源整合,並追蹤各永續議題的實踐績效,建立持續改善計劃。每季開一次會,並向指委會報告。

簡單來說,台積ESG這套中樞神經系統能有效運作,正是仰賴扮演腦的指委會,和脊髓的委員會。

為什麼漸漸上升到董事會層級?劉德音直言,是因為隨著ESG議題逐漸擴大,很多都必須與公司的長期發展和策略結合,「是各方利益的平衡,非董事長出來不行啊!」

他以去年底開始規劃的淨零排放為例,看似簡單的承諾,其實在董事會討論很多次,因為會影響台積未來的產品、投資等方向。

這個宣言設定好短中長期目標,以及追蹤與獎勵標準。各部門都有永續績效檢核機制,他透露,台積之後每年給一次限制型股票,會將ESG目標與高階主管薪資做連結,主管就會很清楚知道部門的ESG目標,再往下由各單位去檢核、執行,做到全公司都動員。

心法2:三大排放來源,都要減到零

當ESG組織架構確立,也得在企業內形成共識。

何麗梅說,台積同仁的行事風格,向來是能做到才說。但在面對氣候與環境議題時,就特別要說服同仁必須轉念。「你要改觀念,這是態度的問題,」她說,一定要跳脫過往思維,因為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。

「過度追求完美,有時會是追求永續的障礙,」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執行長許家偉觀察。

長期觀察產業ESG的許家偉說,台積的同仁都很優秀又認真,每投入一件事都會做足功課,找到最好的方法和技術。但問題是,現在全球面對氣候變遷,不但沒有所謂最好方法,很多連技術都還沒成熟。「重點是企圖心,不要畏懼訂下更積極的目標,」許家偉強調。

事實上,這次喊出淨零,就連何麗梅也坦言,「我們也不曉得是不是能做得到,但我覺得我們應該做。」

攤開台積的淨零時程,2025年是第一個時間點,要做到排放零成長;之後不但要零成長,還要開始減碳,2030年減到2020年的排放量;最後,2050年要做到淨零排放。

過去10年碳排量翻倍,接下來預定和傳言的新建晶圓廠超過20座,不到3年半內能做到排放零成長嗎?何麗梅腦海已有減量藍圖。

她盤點台積三大排放來源,首先是用電,這部份最高,大概佔62%;第二是生產線自己產生的排放,這部份最小,約佔14%;第三是供應鏈的排放,約佔24%。

「每一塊都要有作為,都要盡最大努力減到零,」何麗梅說,直到最後減不掉的,才用碳捕捉、碳權交易等碳抵減(Offset)的方式,達到淨零碳排。

心法3:安裝新機台用「綠化」步驟

根據台積內部估算,台積自身用電的重中之重,就屬製程機台設備,約佔全公司能源使用的50%以上。因此從2016年起,台積就攜手機台設備商,合作開發半導體節能的綠色機台。

據台積一位產線主管透露,現在台積凡是新機台引進前,除了原有程序外,都還要完成更節能設計驗證、安裝節能元件等「綠化」步驟。

以台積和美商應用材料合作的「iSystem物聯網智慧節能控制系統」為例,2016年起,晶圓15B廠約600台生產機台導入此系統,一年就省電1340萬度、減少1.4萬公噸碳排放量。

台灣應材總裁余定陸解釋,這套系統就是在原有機台上,裝設感測器等硬體元件,再透過後端AI軟體的控制,讓機台運行更精準,例如水溫可視實際情況控溫,還有能讓機台具有「休眠」功能。

「特色就是安裝快速,也讓客戶不用重新認證,」余定陸說,像應材這種國際設備大廠,對節能減排本來就很注重,而台積則是很早就願意嘗試永續設計產品的客戶。

余定陸指出,在講究精密的晶圓製程,牽一髮動全身,不僅隨便一個變更就要重新認證,機台隨便停機還會有製程參數跑掉的風險,而願意率先採用節能新產品,也意味著對永續的重視程度。

何麗梅透露,台積2019年在內部訂下目標,凡是所有相同製程的量產技術,從第一年量產到第五年,生產效率必須要提高1倍。

以16奈米為例,現在效率已經是量產之初的2倍,而現在內部正緊盯5奈米,「2050年也必須是現在生產效率的2倍。」

心法4:加速中油引進潔淨天然氣

窮盡各種方式節能省電,要達到淨零,須確保自己使用的是再生能源。

最早是在2015年,當時一位大客戶要求,生產他的產品必須全數使用綠電。何麗梅回想,一開始台積同仁非常抗拒,認為台灣哪來的綠電,後來台積找到解方,向經濟部認購1億度綠電。

接著台積在南科設廠,環保團體要求3奈米必須使用20%的綠電,進一步催生了去年7月加入RE100。

何麗梅回想,這兩個重大承諾也促使台積開展多元的綠電使用,從太陽光電自發自用、轉供,到陸域風電,及包括台、日與全球各地的綠電憑證購買。

現在,不僅南科廠符合環團要求,去年再生能源使用比率為7.6%的台積,也已經達成全球非生產廠房及海外的生產基地使用100%再生能源。

不過,台積的積極也讓它背負不小壓力。「全民好不容易創造出來的再生能源發電,被台積一家全收割走了,」安侯永續服務董事總經理黃正忠不客氣地說。

「這就像一把雙面刃,大家要台積留在台灣,又詬病它讓其他企業買不到綠電,」一位能源業者搖頭說,台積若像英特爾全球佈局,就不會受限一地的綠電供需,「關鍵還是政府必須扮演更積極協助的角色。」

今年3月台積在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台南同步植樹,不僅城市綠化也能取得碳權抵換。圖右1為劉德音、右2為台積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。(黃明堂攝)

台積也在尋找各種新模式,例如廠內會使用到一部份天然氣,儘管只佔一年排放的不到2%,仍在今年初找上中油商討減排,結果加速中油的潔淨天然氣(clean gas)腳步。

中油在與印尼一處自然保育區的合作下,讓台積剛於日前成功完成國內第一筆經clean gas認證的碳權抵換專案。

心法5:率1500大軍一起減碳

台積減排的最後一塊拼圖,正是近年致力在地採購的供應鏈。在半導體業界,台積對供應商的要求是出了名嚴謹,一位同時提供半導體與光電設備服務的供應商透露,「像聯電、友達、美光這些公司,只要聽到是拿到台積的『A』評等,通常就不用再稽核了。」

現在,這份嚴謹也延伸到ESG領域。「我們一聽到台積要注重節能減排,就開始做溫室氣體盤查,」負責台積的機台零件清洗業者科治新技總經理楊慈惠說。

10年前,科治是廠內濃濃刺鼻化學藥劑味、機台滿布油污、動線亂成一團的傳統小型清洗業者,後來經過台積全方位的輔導,現在廠內清潔整齊,管理到位,年營收也從4億躍升到近13億。

淨零不能只靠自己,台積近年也積極要求、輔導逾1500家供應商節能減碳。圖中為供應商之一的科治新技總經理楊慈惠。(黃明堂攝)

像科治這樣的供應商,台積至少有1500家,他們每到年底最重要的事,就是參加台積供應商大會。「只要認真聽,都能嗅到接下來的業務重點,」楊慈惠發覺,這幾年ESG都是台積對供應商強調的重點。

沒錯,去年的大會上,何麗梅就對著親自到現場的700多家供應商,宣示新採購目標——到2030年,至少節能20%。

台積也不是一味地提要求。去年,台積就打造全球責任供應鏈管理平台「Supply Online 360」線上學習系統,並同步成立「台積電供應商永續學院」,為供應商提供節能減碳等諸多課程。

據台積內部統計,去年,台積供應商累計節電量達2.1億度,而今年則繼續加碼,要朝向3.2億度的目標邁進。

在國際上,做出淨零承諾的企業,第一步經常是採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(SBTi)的方法學,先依地球升溫攝氏2度或1.5度的情境,設定減量目標。而台積其實早在2017年就曾承諾發展SBTi減量目標,但因該組織至今未發展出適合半導體製造業的指引,因此無法遵循。

「如果是以前,我們應該會等工具或技術成熟再動作,」何麗梅說,但現在氣候變遷的情況,已讓台積感受到不能再等。

「國際上碳稅馬上就會來,不做會吃虧的,」劉德音不諱言自己的焦慮,「我們在台灣要一起活下去。」(責任編輯:王儷華)


新聞連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18167